“十四五”是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省科技系统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扎实落实到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之中。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要突破的领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前沿战略部署,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等前沿领域,超前部署50项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新需求、培育新业态、塑造新模式,加快形成创新先发优势。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围绕重大战略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实施40项技术攻关项目和80项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突破高端装备、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等瓶颈制约,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统筹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合作、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持续深化“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联合招标等新机制,推动形成需求导向明确、引领特征明显、攻坚力量完备的协同攻关体系。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以筑牢科技创新基础为目标,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化基础研究纵深部署,制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长期规划,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战略研判作用,探索建立与重点科教单位和科研基地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基础研究领域协同创新模式,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承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基础研究方向、配置基础研究力量。强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进一步完善领军科学家“挂帅”方式,部署实施10项处于国际前沿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着力解决前沿性原创性科学技术问题。强化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进一步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中试点经费使用“包干制”,试行“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改革,培养和打造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团队,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以提升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效能为重点,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国家战略实施和江苏产业需求,加快推进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库新一轮调整完善,努力打造标志性重大科技平台载体。提升江苏省实验室建设水平,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加快突破全场景网络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构建网络智能数据仓库;支持姑苏实验室开展超导薄膜制备工艺等前沿问题研究,启动建设高通量材料设计平台;推动太湖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绘制2030-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路线图。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采取调整、充实、整合、撤销等方式,对研究方向相近、学科关联度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围绕综合交通、材料化学等优势领域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围绕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重点实验室“升级版”。高水平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省地联动和资源整合,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推动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体系,支持地方完善培育库、加大培育奖励力度,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牵头作用,探索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有效机制,支持行业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各方面力量的深度融合、融通创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深入推进院士企业研究院建设,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大数据领域的骨干企业搭建开源共享的创新平台,构建科技资源服务共同体。深化“科技创新券”试点,鼓励各地综合运用创新券等政策工具,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为着力点,打造区域产业创新增长极。抢抓落实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协调发展、协同互动。提升苏南自创区创新引领功能,发挥苏南自创区理事会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做实做优管理服务中心,开展系列化、品牌化、组团式科技活动,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机制。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修订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高新区综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扎实推进高新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参与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发挥长三角先进制造产业创新链牵头作用,组织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项目,推进长三角高端人才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技术市场网络建设,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
以推进开放协同创新为抓手,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发挥江苏国际循环重要通道优势,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开放创新合作战略。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联合欧洲国家共同支持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深化拓展与欧盟、韩国等产业研发合作关系,实施“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专项,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化创新园区建设,支持高校、地方积极参与“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不断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引才引智服务水平,支持外籍人才深度参与我省科技创新活动,推进外国人来苏工作便利化。实施外国人才专项,高水平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开展“江苏友谊奖”评选表彰工作,组织举办第三届外籍人才招聘会,探索创建省级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科技创业载体建设专业化水平,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从创意到产业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力争2021年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达1000家。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大改革先行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项目经理、合同科研、混合所有、院企联合等市场化新机制,深化与海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新引进项目经理团队30个,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0家。推进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指导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知名高校深入开展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高水平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强化“一中心一平台一体系”桥梁纽带功能,持续开展“重大成果(专利)拍卖季”“创新挑战季”等系列品牌活动,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500亿元。探索科技监督工作新机制,选择部分省级科技计划,探索随机抽查、重点监督等新方式,进一步规范评审工作行为,加快构建上下联动的科技监督体系。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加快建设省科技信用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省科技信用信息共享。
以科技惠民富民为落脚点,提高人民群众科技获得感。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用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护航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加强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育成优质高效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个。高标准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持续提升连云港、淮安、宿迁等省级农高区建设水平,布局新建2家省级农高区,探索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实施苏北科技专项,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服务水平,新确认备案省级星创天地20家。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围绕长江经济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引领、安全生产科技保障、典型区域创新示范等,推进实施10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围绕“健康江苏2030”规划目标,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徐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作出示范。
政策指导免费电话:19855109130(可加v),0551-653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