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强支点,工信争先锋,为南通市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力量
胡文婷 / 2022-01-05 13:45:00
236 分享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工信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集群培育为主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优服务,各项工作顶压向前、再上台阶,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深抓集群培育提能级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我市高端家纺、船舶海工、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列入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推动南通先进制造业体系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完善挂钩机制。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16条优势产业链和局领导及各处室挂钩联系24个行业细分领域制度,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各产业链组建强链专班,形成“八个一”推进机制,编印31期产业链培育工作简报。三是加快集群建设。建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三位一体促进体系,深化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成功指导如东开发区申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州申报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单个集群均超千亿元。四是推动强链补链。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列入中央财政支持,入围数居全省前列。积极招引船舶、家纺等行业研发设计机构,延伸补齐产业链。1-11月,全市16条优势产业链284家重点企业实现应税销售3015.39亿元,同比增长26.45%。

狠抓经济建设稳运行

一是密切监测经济走势。月度跟踪九大重点行业、16条优势产业链、200强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建立650家新增长点企业挂钩帮扶制度。预计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左右;工业应税销售1.3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3%左右,省内位次较去年底前移3-4位。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点对点精准服务重特大项目建设,指导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开展产能验收工作,一期一步进行热调试,具备点火条件;协调嘉通能源项目化工工段开展节能量交易;组织专家对18个集成电路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窗口指导”。1-10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3%,占全省比重持续位居前列。1-11月,工业投资增长17.1%,连续8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43个省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98.9亿元,668个市超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707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97.8%、98.9%。1-10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26.2%,较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预计全省领先。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30个,获评数量和获评率均创历史新高。《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服务保障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采用。三是大力推进企业培育。开展“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中天科技销售收入有望突破800亿元,预计新增销售收入百亿级企业4-5家。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45家。联合中国工经联成立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1-11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796家,数量全省第一,全年有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00家以上。四是积极协调要素保障。研究出台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补充文件,为市区工业发展提供载体平台。牵头申报省人才办、省工信厅人才项目364个,组织1528人参加“软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抢抓数字赋能促融合

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5G基站6500座。出台《南通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发展领军行动方案》,船舶行业二级节点完成竣工验收,二级节点累计注册企业5500家,累计标识注册量47亿个,累计标识解析量29亿次,分列全省第一、第四、第三。二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强链拓市”专项行动,有效提升全市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服务能力。中天互联ASUN平台入选工信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省大数据发展试点示范。三是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新增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星级上云企业229家,上云企业累计超2万家;新增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证书的企业数96家,累计260家。全年新签约5G应用项目207个。四是赋能传统制造业发展。牵头南通家纺园区推动“大数据+”赋能家纺产业。举办第七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复赛,支持中威科技等企业进入国家目录及省产业图谱。

紧抓转型升级蓄动能

一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成功推荐3家企业6个重大装备入围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并获得国家保险补偿专项近亿元扶持,入围数及补助资金总量均进入全省前2。7家企业7个装备被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数全省第一。组织林洋能源等137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入选数全省第4。4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通过公示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二是大力推广服务制造。培育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业设计中心成为全国船舶行业首家。三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开展钢铁、印染、电镀三大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和淘汰工作,关停淘汰企业96家,圆满通过省工信厅和生态环境厅验收销号。四是有序推进空间腾退。积极配合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完成腾退沿江企业64家、腾退土地3273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严抓行业整治促提升

一是全力推进化工整治。关停化工生产企业36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27家全部关停,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沿江区外企业实现“清零”,“化工围江”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去功能化”企业和关停企业的后续处置,提前一年基本完成本轮整治提升任务。二是积极抓好安全生产。出台安全生产专家管理办法,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说安全”等重大活动,推进危化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船舶民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三是着力加强行业管理。开展食盐直营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协调和指配无线电频率56个,许可12个无线电专网建设,新增台站501个。

常抓节能降耗腾空间

一是加强统筹分析。摸排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用电大户用能情况,实施工业领域用能预算管理,把单位GDP能耗具化为“度电销售”,除特殊行业外,分30元以上、15-30元、15元以下三个标准对企业用电进行精准调控。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实现下降。二是推动绿色发展。指导海安高新区成功申报工信部第六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全省仅3家;成功创建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国家级绿色产品、13家省级绿色工厂;南通北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全省唯一。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成功加入上海牵头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三是深化精准管理。上线试运行南通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系统3.0,将规上工业企业、500万元、三亩以上企业用能情况纳入其中,全面采集整合资规、税务、供电、生态环境等数据,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推动企业集约高效发展。

细抓企业服务优环境

一是办活动造氛围。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通商大会,表彰“张謇杯”杰出企业家、“杰出通商”以及南通市优秀民营企业。组织征集275位企业家的文字素材及实物展品入驻群英馆商道精英版块。分10期统筹组织1000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在张謇企业家学院集中培训,有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互动。二是聚政策重扶持。汇编各层级、各条线政策干货200余条,结合产业链培育开展送法送策进企系列活动。修订完善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下达140个认定类项目申报,涉及资金4851万元。三是放权限优审批。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明确苏锡通园区9个权力事项、南通高新区3个权力事项的赋权事宜,进一步营造开发园区自主宽松的审批环境。

2022年,市工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部署,按照新时期省委赋予南通“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发展定位和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战略构想,统筹把握南通制造业发展高质量和高增速,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为南通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服务
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更多项目版权登记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15855199550服务时间:8:30-12:00 14:00-18:00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乾德路9号金都科技园12楼
版权所有© 卧涛控股有限公司 皖ICP备13016955号-1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210128